武汉婚庆网武汉婚庆网

有意思的博客网站
ZBLOG也可以很好玩

zblogPHP\( ^▽^ )/

从“书三代”到田园老农袁隆平的人生里藏着让人心酸的一幕

  袁隆平一生的心愿就是希望每一个人能都吃饱饭,在最近一次接受采访中,当被问及最害怕什么的时候,老人叹息着说:“最怕有人饿肚子。”

  北平、天津、江西九江、江西赣州、这些地方都成了袁隆平和父母的居住点,直到他6岁那年,一家人才在湖北汉口定居下来。

  自幼天资聪慧,加上父母的悉心教导,袁隆平的成绩在同龄人中一直属于名列前茅,父亲一度将家庭的“读书香火”寄托在这个小儿子身上。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年仅7岁的袁隆平正读小学,为了躲避战争,一家人兜兜转转,从武汉汉口奔向重庆,而袁隆平的小学生涯也换了好几个学校,直到1943年才完成学业。

  草根、树皮成了人们的食物,虽然自己家庭条件尚好,不曾为吃喝发愁,但每每看到别人饿肚子时,袁隆平就感到一阵心酸。

  少年时期的袁隆平很“怪”,但身边的同龄人纷纷向往科技时,他却喜欢独自一人跑到稻田里,静静地看着稻穗,尤其到了收获的季节,延绵不断的稻田随着微风而摆动,在他的眼里堪比人间美景。

  求学的日子是艰苦的,居无定所更是常态,袁隆平读小学换了三所学校,初中也换了三所学校,但这并未让他产生厌学的心理,相反,每次到了新学校,他都会第一时间跑到图书馆看书。

  除了学习成绩优秀之外,袁隆平也是学校里有名的游泳健将,高一暑假,他连续获得了汉口赛区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一名和湖北省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二名。

  选择大学和专业成了袁隆平苦恼的一件事,彼时,袁父已经立足仕途,他希望聪慧的次子也能和自己一样从政。

  对于父亲的劝告,袁隆平原本也有些同意,但不知为何,每次想起童年时在路上看到的场景,他就觉得这不是自己该走的路。

  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大学生,袁隆平深知自己身上背负着国家振兴的重任,大学期间,他废寝忘食刻苦学习,希望有朝一日能改变国家“缺粮”的困境。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湖南怀化地区的江安农校当教员,这一份工作足足做了18年。

  教学期间,因幽默的风格和深厚的知识,袁隆平一直深受着学生们的喜爱,当然,其中自然也不乏爱慕他的女生。

  如果没有意外,袁隆平或许会一直在这所学校当教员,默默度过余生,但一场意外却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

  1960年,袁隆平在学校的实验农田里发现了一颗“特殊的水稻”,在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后,隔天春天,他将这颗水稻的种子播到田里,证明这颗水稻就是“天然杂交水稻”。

  这个发现让袁隆平欣喜不已,当时西方国家曾口出狂言,认为中国无法养活这么多人,加之严重的饥荒,似乎都是在证明我们的“不行”。

  袁隆平不服气,从儿时的渴望每个人都能吃饱,到如今发现天然杂交水稻,虽然只是一名老师,但他却立志用农业科学技术打破困境。

  人工杂交水稻的研究道路远比想象的要难得多,更准确地说,袁隆平并非第一个提出这个实验的人,在他之前,其他的科学家也有过类似的实验,但结果都不太好,纷纷停留在理念阶段。

  甚至有农业专家放言,认为“人工杂交水稻”只不过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就是在这样前人皆败的情况下,袁隆平还是决心放手一搏。

  1964年,袁隆平结婚了,对方是一直仰慕自己的女学生邓则,两人的婚礼连体面都谈不上,妻子无怨无悔,全力支持他的工作,一声袁先生,一辈子相伴。

  1966年国内局势动荡,这一年,袁隆平将自己辛苦积累的700多株珍贵秧苗播种,5月18日晚上,这批包含心血的秧苗被人拔除殆尽,毁得一点不剩。

  英雄是孤独的,除了寥寥少数人支持之外,其余人对袁隆平的行为更多的是不屑和嘲讽。岁月无情,转战天南地北,为了找到适合种植“杂交水稻”的环境,他几乎跑遍了全国。

  这一年,单株亩产增加20%的“南优2号”水稻横空出世,宣告着一个全新的时代来临,不仅打破了西方国家的蔑视,还证明我们在“杂交水稻”这条路上,已经走在了全世界的前沿。

  此时的袁隆平已经44岁了,他将自己人生最重要的时光都奉献给了水稻、国家,可以说袁隆平无愧于任何一个人,但他的内心却对家人愧疚不已。

  妻子邓则越是无条件支持自己的工作,袁隆平就越感到愧疚,他知道自己不会谈情说爱,连夫妻之间的玩笑也很少开。

  有一年,袁隆平出差去北京,他想用奖金给妻子买一件衣服,却不知道邓则穿什么码数,最后只好将七个不同码数的衣服全部买下来。

  因为工作的特殊,作为一家之主的袁隆平常年奔波在外,极少陪伴孩子,妻子有时也需要外出,无奈之下,三个孩子只能分别由袁父和邓父分别照顾。

  尽管三个孩子都知道父亲的伟大,但缺少亲情的陪伴,他们在和父亲谈话时总会不可避免地带着些陌生。

  从第一代“杂交水稻”面世到之后的不断改进,袁隆平每次都亲力亲为,他甚至研究出了海水稻,希望在海水和沙漠上种出水稻。

  这些年来,老人取得的荣誉数不胜数,获得的奖项更是难以罗列,只要他愿意把自己的极小部分技术出售,就可以过上富翁的生活,可老人却没有这样做,他把所有的研究和技术无偿献给国家。

  袁隆平老人身上穿的永远是几十块钱的衣服,开的车也是十来万的那种,生活上更是极力追求节约,每逢出现天灾,他又毫不眨眼的捐出数十万。

  看着袁隆平四处奔波,身边的人都忍不住感到心酸,为了照顾老人的身体,湖南省农科院在他的住宅附近专门安排了一块试验田。

  “不能下田干活的,成绩再好我也不要”,在招收学生之际,袁隆平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在他看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求实才是为人做事的根本。

  袁隆平老人是“杂交水稻之父”,也是一个可爱的人,弹吉他,拉小提琴,用英语和外国人交流更是不在话下。

  袁隆平听完二话不说,拖着疲惫的身躯准备走出去,助手劝他在屋子里就好,让孩子们进来,但老人却不认同,执意要自己过去。

  一位网友说:“老爷爷去世的消息传出来后,我还以为这是一场玩笑,不可能是真的。后来我才明白,有些人的伟大,一度让我们忘记他们也会生老病死。”

  灵车载着袁老的遗体缓缓前进,无数人自发涌上街头,为老人送行,看到这一幕的时候,百城君的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

  袁隆平老人说自己曾做过一个梦:水稻比高粱还高,籽粒比花生还大,穗子有扫帚那么长,他就坐在稻穗乘凉。

  如今,袁老走了,给我们留下了太多遗憾,但百城君相信,老人的遗志必然会有更多人继承,在未来某天,袁老的梦终将会成为现实。

填入第三方分享代码,比如百度分享代码

发表评论

必填

选填

选填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