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秋来万物丰,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乡村锦绣画卷在小汉口大地上徐徐铺展。立秋之后,秋意渐浓,气温虽低,小汉口的田间地头却热火朝天。红薯绿油成片、野荆芥长势甚好、水芹菜一茬接一茬……一个个特色产业让小汉口这片大地焕发希望和活力,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新项目。
走出去,学经验。为进一步开拓产业发展思路,对标先进,及早谋划产业发展,余集镇组织部分党政领导、各村(居)支部赴广东省江门市、江苏宜兴等地进行产业项目学习考察,为发展村集体产业觅寻“真经”。在广东省江门农本农业有限公司红薯基地,听取负责人介绍普薯32(西瓜红)、商薯19号两个品种,深入了解从如何挑选优质红薯苗到红薯如何发展农副产品等一系列问题。在江苏宜兴水芹菜基地,实地参观水芹菜生产基地,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介绍说,“水芹菜与别的芹菜不同,必须在湿地生长,它的主秆是从白茎中生长出来的,整个浸在水中,浮在上面的茎叶在水中亭亭伸展。深受江浙地区的市民喜爱,被称为江南‘水八仙’之一。”在河南省斛春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实地参观野荆芥基地,负责人介绍道:“引进野荆芥种植项目,前期也做过大量的市场调查,目前收购价在4.5元-6元/斤,同时流转土地不光能增加村集体收入,还能解决就近就业问题。”在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户增收致富等方面汲取好经验、好做法。
引进来,促发展。积极创新实践理念和思路,找准主导产业方向,发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持续做大做强仪学村、杨棚村等村的黄金茶、红薯、蜂蜜产业,形成品牌效应;扩大红阳村、李湾村荷花种植面积,吸引更多网红、群众打卡,实现人居环境、产业增收双赢;依托信阳锦晟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在仪学村马岭发展特色产业黄金茶种植500余亩;种植红薯2800亩,年产粉条30余万斤。发展野菊花种植1260亩,新发展300亩以上基地1个;在龙河村、仪学村、朱畈村等几个村试种水芹菜500亩;已与河南省斛春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意向,发展野荆芥种植1500亩;与商城县君林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签订种植协议,发展黄芩种植73.5亩,紫苏1224亩。深挖产业附加值,在红薯粉条口感上下功夫,在拓展黄花菜、丹参产品市场上找出路,在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上谋思路,鼓励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兴业,做到培育一批、壮大一批。同时,积极推动石板村民宿产业发展,鼓励杨棚村蜂蜜产业园落地建设,在连塘村、西杨湾村、刘湾村、何冲村等村发展水芹菜、黄花菜、黄金桃、红薯粉条等特色产业,通过连片产业发展,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示范带逐步形成。
村集体,增动力。余集镇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增强村级组织造血功能,以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等要素有效利用为纽带,推动村集体经济做大做强。例如,余集镇连塘村依托旺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合连塘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等3家合作社,流转土地70余亩建立湖羊养殖基地,养殖湖羊1500头,发展中药材和农作物种植800余亩并持续增加规模,带动430户农户年增收86万元。余集镇花湾村依托坤益种植专业合作社等3家合作社发展油茶种植429亩、水稻种植78亩,带动65户群众年均增收1.5万元,村内企业锦华手袋厂,带动近75户群众就业,户均年增收2万元。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村集体经济年收益达22万元。
抓实干,做加减。产业“加减法”助推乡村振兴“优选法”。乡村产业振兴要做好“加法”。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各村在做好产业发展的同时要努力增加其附加值,发展产能的同时发挥其带动效应,充分依托各村的资源优势和发展诉求,因村制宜,实施“一村一品”的差异化发展战略。激发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潜力。乡村产业振兴要做好“减法”。坚持市场导向,对产业进行筛选和优化。根据各村种植效益和运营情况,大多产品品类单一,缺乏市场竞争能力,且多数属于初加工基本农产品,重复率较高。因此,在发展产业的同时,避免盲目从众、区域同质化,缩减重复过程产能,转移产能向差异化方面发展。通过一“加”一“减”明确产业发展方向,找准适合余集发展的优势产业。
优环境,强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农业产业升级、乡村旅游兴起等多元化发展模式遍地开花,为广袤田野注入了蓬勃活力。在产业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不容小觑。为了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做好生活垃圾治理,多管齐下。一是加强宣传教育,不断增强村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让每个人都成为环境卫生的守护者。二是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管理机制,明确责任分工,确保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清运、处理各个环节有序进行。三是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垃圾处理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环境改善提供硬件支持,同时,持续做好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和美乡村建设内在支撑。立足生态、有机特色优势,余集镇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打造“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多元发展”的乡村产业格局,充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生产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