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婚庆网武汉婚庆网

有意思的博客网站
ZBLOG也可以很好玩

zblogPHP\( ^▽^ )/

由弱转强中队在抗战中的白刃战

  一、敌我士兵交战距离极近,造成的创伤都集中于胸腹部和喉咙等要害,被刺中的士兵,即便没有马上死亡,

  三、受伤的士兵只有在己方获胜、战斗彻底结束之后,才有可能在打扫战场时被救治,此时伤员大多已经死亡。

  1873年日本翻译并颁布了第一版《步兵操典》,就翻译自法国。其中刺刀训练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刺刀战术”在日本陆军中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逐渐形成了日本特色:强调精神和意志,“以肉搏战致胜”。

  1904年,日本军事剑术队与英国皇家海军刺枪团在上海进行了一场对抗性表演,技术精湛的日军使用了单兵刺枪术,令在场的各事观察员非常吃惊。

  一方面这是因为日本没有经历过欧洲战场残酷的堑壕攻防,对“火力”的形态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是日本资源匮乏,对弹药消耗过大的战术战法,有天然的抗拒心态。

  直到“七七事变”之前,日军仍强调“充溢的攻击精神可以凌驾于物质的威力之上”。这是一个落后于列强的战术观念,但面对战斗力不足的中队,缺点并未充分暴露。

  在这种思想背景下,带来的好处是,日本士兵的拼刺能力非常出色。他们身材虽然矮小,但普遍比较敦实,拼刺时体力比中国士兵好。同时,38式和配装的30式刺刀的设计,也有更利于白刃战。

  30式刺刀全长500毫米,下单刃,带护手钩,两侧有宽血槽。38上刺刀后全长1.659米,几乎达到当时拼刺的长度上限。

  其中,中央军受德事思想的影响很深。而德军更重视射击的速度以及火力的持续性,在近战中强调手榴弹、甚至是工兵锹的使用,对刺刀并不十分重视。

  由于刺刀数量不足,他们更多的使用中国式大刀。29军的大刀队和他们练习的“破锋八刀,在1930年中原大战时,就已名声大噪。

  八路军120师参谋长周士第在日记中曾这样记载:全师的4092支和卡宾枪,只配有117把可用的刺刀。

  生产刺刀需要较高水平的原材料以及机械加工工艺。一把刺刀上的配件很多,比如弹簧、驻笋、卡环等,加工过程中稍有偏差就无法装枪。

  因此,当时政府的汉阳兵工厂也只生产了数量很稀少的原版刺刀,抗战初期大量装备的“汉阳造”,只能配发各地兵工厂的杂式刺刀,普遍有长度短、质量差的问题。

  根据鲁西南地区的八路军老战士回忆,在残酷的“五一”大扫荡结束之后,每个八路军战士的平均只有20发。

  抗战早期,由于日军士兵体力好、训练量大、战斗意志也很顽强,中队在白刃战中普遍处于劣势,一个日军士兵经常可以和三名中国士兵进行白刃战而不落下风。因此中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杨成武总结教训时说,白刃战中日军“体力好,技术好”,八路军损失甚大。

  据八路军686团3营排长田世恩回忆:“......我们终于冲上公路和敌人展开了肉搏.....没有刺刀的战士拔出砍刀,有的战士连砍刀都没有,就徒手和敌人撕打。我们人多,三五个战士对付一个鬼子,刺倒的每个鬼子都要挨上两三刀”。

  平型关一战虽然取胜,但占据有利地形的我军精锐之师,仅仅和日军的一支二流辎重部队打成了1:1的伤亡比,说明当时中队面临着严峻形势。

  因为没有足够的进行火力战,更没有足够的进行训练,八路军特别重视刺刀训练。刺刀,成了战士们最可靠的武器。

  吕正操原先是东北军的将领,对日式刺枪术很了解,他的部队几乎天天练刺杀。该部老战士回忆说,“我们除了吃饭就是拼刺刀”,为了练习刺杀,他们还制造了专用的护甲。

  这些来自日军的老兵和下级军官,手把手教八路军战士练习刺杀,对八路军拼刺技术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为了增强臂力,这些日本教官要求八路军战士在烈日下把枪举过头顶,一举就是上千次。经过严格的训练,八路军的拼刺能力有很大提高。

  原129师敌工部科长回忆:“他们教我们的战士刺杀,教大家如何达到”气、剑、体”一致。发出喊杀声、刺刀指向敌人、向刺杀对象猛扑过去,这些动作战士们一练就是几个钟头”。

  戚继光在《练兵纪要》中写道,士兵只要能够将其平时所学在战场上用到十分之一二,就可以在白刃战中取胜。

  所以,白刃战术只有经过反复练习,形成肌肉记忆后,才能在高度紧张时下意识地完成出枪、突刺、防刺等动作。

  三人战斗小组中,通常是老战士佯动,吸引敌人注意力,由新战士完成突刺。使用这些战法后,新战士也能在战斗中迅速成长,白刃战的伤亡率大幅度下降。

  当时日军老兵曾有一段关于八路军作战的回忆:“八路军是不到150米不开枪的。在突发的枪声中,如果不迅速作出反应,那么几分钟后,八路军就会端着刺刀冲到你眼前。”

  1944年8月,八路军鲁中军区某部与日军进行了一次白刃战。当时的老战士回忆,“100多把明晃晃的刺刀,勇猛地刺向敌人,只一个对刺,前排的鬼子就倒下了。”

  简单的一把刺刀承载着中人的光荣传统:“是刺刀,就有可能见红;是军人,就要面对牺牲。“(全文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填入第三方分享代码,比如百度分享代码

发表评论

必填

选填

选填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