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婚庆网武汉婚庆网

有意思的博客网站
ZBLOG也可以很好玩

zblogPHP\( ^▽^ )/

秋瑾牺牲后8岁女儿成孤儿寄人篱下度过童年成年后为她复仇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是爱国人士秋瑾说的。她是一位女性,是一位母亲,更是一位爱国志士。不幸的是,1907年,这样一位“烈女子”在浙江永远沉睡了。但是她的女儿,王灿芝,成了“第二个秋瑾”。

  1907年,王灿芝刚满6岁,年幼的她并不知道什么是“永远”。1909年,王父也不幸离世,年幼的她成了孤儿。

  寄人篱下的生活成了王灿芝的童年回忆,而王灿芝也时常成为重男轻女的养母和祖母的“出气筒”。在《我的家庭和生活史略》里,她对“家”的记忆是这样的:“那时候我根本体会不到家庭的温暖,寄人篱下的滋味只有亲身经历才懂。”

  尽管命运以痛吻她,小王灿芝依旧报之以歌。在顽强的生命力的支持下,王灿芝不断长大。王灿芝继承了母亲秋瑾的“男儿本色”,“任侠仗义,救人之急而千金不吝”。完全规避了传统女性的“小家碧玉”,这样的王灿芝注定一生都将不平凡。

  “不爱红装爱戎装”的母亲秋瑾是志士敬佩的同志,而“巾帼不让须眉”在王灿芝身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15岁,热衷武术的王灿芝,偷偷背着祖母拜了家里的仆役“王大老倌”为师学习武艺。王灿芝热爱武术,同时极其勤奋,这让王灿芝练就了一身的武艺,她为人又豪爽慷慨,时常为别人抱不平,于是自号“小侠”。

  从武的王灿芝在武术的道路上并没有走一程停一程。在大学期间,她还曾习从“第一杀手”王亚樵,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武力值。

  王灿芝学拳一方面是因为受到了自己母亲的影响,另一方面童年的不幸回忆,让她明白只有自己强大了才可以保护自己,同时青年时期的武术基础间接成就了她后来的“飞天”梦想。

  王灿芝说,她“学拳不仅仅是为了给母亲报仇,更是为人间报不平。“性格直爽又仗义”成了世人对王灿芝为人处世的评价。

  但是,无论王灿芝如何仗义豪侠,她还是不能否认女儿身的事实,封建的荼毒也还在缠绕王灿芝。王灿芝小小年纪就不得不面对莫名其妙的“娃娃亲”。

  无论如何,王灿芝是不会妥协毫无预料的被强加在自己身上的“娃娃亲”。她不想像传统女性一样,在所谓的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里埋葬自己的一生,她极其厌恶这桩不明不白的婚姻。

  在曾家筹办婚礼的时候,王灿芝就偷偷地离开湘潭,一个人到了无亲无故的上海,躲避了这桩荒唐的婚姻,并辗转在竞雄女校读书,学习知识和新的思想。

  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还在中华大地“啃食”人们的“头脑”的时候,年轻的王灿芝却可以勇敢地与这一切做出对抗,不拘泥于世俗,不甘心沦为尘埃,她只是她自己,她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就像她的母亲秋瑾,打破旧俗,以新的姿态站在波诡云谲的时代。

  1918年,王灿芝在湖南的艺芳女中上学,重视培养新时代女子的学校给了王灿芝实事潮流下的思想。1920年,逃婚后的王灿芝到了竞雄女校上中学,毕业后在持志大学上学。

  女孩子上学在那时已经是罕见,女校长在当时更是稀有的。在1927年,大学毕业后,文化知识优秀的王灿芝在母亲挚友的推荐下当了母校竞雄女校的校长。

  从女性不能进学堂的根深蒂固的旧社会思想到站在教育某一领域顶端的女性,王灿芝就像石头下的草籽,自力更生,站成了一棵大树。

  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女子无才便是德”在王灿芝这里是毫无逻辑行不通的。王灿芝心里,女子也可以是“匹夫”担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重任;女子也可以文武双全。王灿芝和她的母亲秋瑾一样,是一个热爱自己国家的人,甘愿为祖国的未来趟过刀山火海的平凡女子。

  原先,王灿芝想学习美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回国后可以报效祖国。后来她发现,当时美国政府在发展航空作业,鼓励当地的年轻人投身学习航空专业。

  王灿芝是中国人,还是个中国女性,这让原本就瞧不起中华儿女的西方人对王灿芝很是鄙夷。毫无疑问,这激起了王灿芝强烈的爱国情怀,王灿芝也报了军事航空的学习。

  多亏了青年时期的“练家子”经历,王灿芝本身就具备了过硬的武术基础,又有文武兼备的优势,王灿芝很顺利地就通过了难度系数极大的入学考试,进入到纽约大学航空专业学习飞机制造和航空学。

  王灿芝刻苦和努力获得了老师们的喜爱。当时美国航空领域的人亲切地称她为“东方女飞将”,是对王灿芝的肯定。王灿芝是中国第一个学习飞机制造和航空领域的女性留学生。

  1930年,王灿芝学成回国后,就被任命为航空署教育科科员,后改任航空学校教授,开创了中国女性航空教育者的先河。

  王灿芝尽己所能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下一代同时也是实现自己心里不变的“为国效力”的愿望,同时又愿意把这样的爱国思想传递给年轻的一代。

  王灿芝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和强大后,她并没有忘记自己母亲害的仇,回国后一年,也就是1931年,王灿芝仍然在寻找自己母亲的“幕后凶手”,经过打探和调查,王灿芝终于知道了是绍兴知府贵福。

  但是,在决定去浙江报仇的当晚又发生了事变,只能搁置。虽然后来,王灿芝很遗憾没有亲手为母亲秋瑾报仇,但是事变的战火吞噬了人间的魔鬼,这也算是对自己母亲的交代。

  八岁就成了孤儿的王灿芝对母亲和父亲其实并没有太多的记忆,没有熟悉感甚至是不亲近的,“一点影子都没有”是王灿芝对母亲的回忆。但是,母亲的爱国和正气却影响了王灿芝的一生。王灿芝觉得,她还有一生的时间可以报效祖国,可是,她却没有机会孝敬父母,她能做的只是报仇,告慰双亲的在天之灵。

  至于王灿芝的哥哥王沅德,他和妹妹不一样,他很小就继承了母亲的意识,即使寄人篱下,又因为他是男孩,得到的关怀总要比王灿芝多得多。

  他在14岁的时候就加入了同盟会,后来任《江声日报》的社长,再后来又弃笔从商,开创了一个新兴良性公平的市场。颇具商业头脑的王沅德在商业界“风生水起”,曾一度成为了湘潭首富。

  王灿芝与哥哥王沅德是父母双亡后血缘关系最近的人,但是兄妹两人都有各自的人生选择,他们之间也是聚少离多。虽然他们的人生道路不一样,但是他们的爱国之情却和他们的母亲一样炽烈。

  王灿芝几乎把自己都投给了祖国,事业,还有父母,她似乎忘了自己。自从逃婚后,王灿芝一直是单身,但是她原本也就没有嫁人的打算,她对自己的婚姻似乎也是无所谓的态度。

  最后还是在别人的劝导下,1932年,与广东人黄公柱结婚,他是个留法学生,回国后曾在湖北汉阳兵工厂当任过厂长。不过,王灿芝更感兴趣的是黄公柱曾著有的《欧美考察日记》,很不幸,王灿芝并没有找到这本日记。

  虽说王灿芝没有追求浪漫婚姻的一颗心,但至少成为黄太太后,她终于有了一个像样的家,一个不同于很早之前就破碎的家。

  王灿芝的“成家”和“立业”是倒过来的,这很像现代人的人生,可想而知,处在当时的王灿芝背后又遭受了多少的闲言碎语。王灿芝进步的思想和做法,不拘泥于世间所谓的“传统”,她是一位很进步的女性。

  其实“离经叛道”的王灿芝才是真正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的人,她清楚自己的人生。她的童年愈合程度很高,不幸的童年转化成了王灿芝不断追求更好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一个理由。

  结婚后三年,王灿芝唯一的孩子,王焱华,出生了。女儿的到来让王灿芝成为了母亲,这也让王灿芝终于体会到了家庭温度。久违的家人陪伴在身边的感觉给了王灿芝缺失多年了的温暖。王灿芝没有让自己的女儿过曾经自己寄人篱下的生活,她尽量给自己的女儿应该给足的爱和关怀。即使后来去了香港和,她也每个月寄送充裕的生活费。

  1967年,王灿芝和往常一样坐在桌边看报,不幸突发脑溢血,66岁的王灿芝长眠了。就像当初远赴日本的母亲没有和她道别一样,王灿芝与天各一方的女儿也没有道别就离开了,只剩下一间沉默孤寂的老屋子。

填入第三方分享代码,比如百度分享代码

发表评论

必填

选填

选填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