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显示:新婚人群愿意把积蓄的31%用于婚庆相关消费,全国每年因婚礼当日而产生的消费接近3000亿元,与结婚相关的行业近60个,全国仅婚礼当日产生的消费对GDP总量的贡献是1.9%。
在武汉,2002年婚庆消费总量约为18亿元,2004年是48亿元,2007年陡增至80亿元,而根据湖北省婚庆行业协会会长董斌介绍,今年将达到100亿元。
婚庆市场的“蛋糕”越做越大,分食队伍不断膨胀,竞争态势下的新兴市场必然出现新的走势和动向。本报记者在经过深入市场调查和业内观点采集后发现:武汉婚庆低端市场每年淘汰三分之一经营者,市场走高端是必然趋势,行业投资门槛已经跨入百万,并严格考验投资者的婚庆市场定位能力和公司规范化运营建设。
70年代结婚,新人们到民政局对着红旗拍个照,领证宣誓就可以回家过日子了。有条件的家庭,办几桌酒菜,请亲戚坐坐,总共花不到100元。
后来开始流行“三大件”,手表和缝纫机市价100元,自行车150元。这合计起来的350元也就是当时的婚嫁成本。
80年代初,婚纱照开始流行,家里也会添置新家具,结婚的预算多了起来,不过,3000元基本上就能很气派地把媳妇娶回家。
21世纪初,大多数新人结婚不像现在为房子发愁,铺地板,做吊顶,厨房厕所贴瓷砖等婚房装修花费2万元。1万元买家电家具,婚宴的酒席均价约1000元一桌,再就是婚纱照和请司仪做了个简单的仪式,总花费不超过5万元。
举个例子。市民罗女士的儿子今年3月份结婚。女方家首先要了2000元的见面礼,接下来,婚纱照3000元、请婚庆5000元,钻戒近2万元,巴厘岛蜜月旅行1万元。“我们算了一下,10万元还不够。”罗女士说,“不算婚后的买车计划,仅加上买新房的70万和20万的装修家电费用,这个媳妇一共用了100万才接进门。”
连日来,记者寻访多对新婚夫妇和婚庆公司,仅就筹备一场婚礼的费用(不包括酒席钱)进行了调查,发现在武汉办一场婚礼大概分为三个档次:50%的婚礼开支为5000元~8000元;30%的婚礼开支为8000元~2万元;20%的开支在2万以上。
“武汉新人结婚的婚礼消费平均值为2万元。” 湖北省婚庆行业协会会长董斌对记者说,“2万元容易让人产生数据被拉高的错觉,实则反映出市场呈现两极分化的局面。一方面,5000元到1万元的婚礼消费比较常见,另一方面,10万以上的高端婚礼也开始增多,而且比例会越来越高,平均下来,婚礼消费就是每场2万元。”
比如,游船产业。为挖掘市场潜力,豪华游船在外宾减少的情况下,转向内宾市场,婚庆客源就成为主要来源之一。“今年七月份,我们计划去考察以油轮载体带动的度假婚礼。” 武汉喜庄婚礼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斌解释说,“国外没有消费,对结婚度假带动的私费经济非常欢迎。这样的资源整合非常具有市场前景,也正因此,高端市场还有很大想象空间。”
任何行业在最初出现时都是不折不扣的暴利行当。就像20年前彩电刚上市卖到上万元一台、手提电话刚出现时上万元一部一样,起步于2002年的武汉婚庆市场也是从暴利时代一路走来。
一位开办婚庆公司近10年的老板李先生向记者回忆起当年的辉煌:“婚礼用车、鲜花、婚纱、请柬、司仪……从各家供应商那里凑在一起打包卖给客户就OK了,利润自然是十分丰厚。”
然而,不合理的暴利终究不会长久,在后来者的大量涌入和不断瓜分下,“婚庆的钱很快就变得不好挣了”。
位于南京路扬子街上的一家婚庆公司老板杨先生坦率地告诉记者:“婚庆公司的业务,从单个项目上看,每一笔利润都在50%上下,可以算得上是暴利。但仔细算算账就会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杨先生称,去年他的公司一年接到约200笔生意,但大多是些刚上千元的小生意,总营业额也就在25万元左右。“租个门面,四五个员工,这已是最低限度的要求了,即使这样,一个月的开销也在6000元左右,再加上其他经营成本,一年忙到头,赚几万元算不错了。”
而到现在,武汉婚庆市场依然保持着这个淘汰比例。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说:“就我的经验来看,整个婚庆行业赚钱和亏钱的比例不大于1∶1,亏钱的总比赚钱的多。有人兴冲冲地跑来搞婚庆,结果没开几个月就关门了,这样的例子真是太多了。”
“因为很多人固执地认为这里面还有暴利。这些人很大部分是原来在大的婚庆公司里做过的,有业务经验,以为出来自立门户就是投点钱的事情。实际上,找到固定客源,做好公司管理决策,培养人才和团队执行力等等方面都是创业成功的关键所在,而这些恰恰是他们之前都没有接触过的。”这位业内人士说,“淘汰的和涌进来的,多是在低端市场上野蛮拼杀,而这里已经饱和了。”
事实上,定位高端市场的婚庆企业也是体验到了“赚钱不容易”。“即使有些业务利润线%,也赚不到多少钱。”董斌这样表示。
按照喜庄婚庆的业务流程,客户需要在半年前和公司预约服务,三个月前,公司开始与客户沟通、量身打造婚礼策划方案。董斌说:“一项婚礼策划平均周期3个月,一年365天,线天,业务难量化。而配合着公司的业务,还有个60多人的团队要养,公司日常的综合运营成本摊下来,利润并不高。”
“酒店、策划师、主持人、灯光都要从婚庆服务中抽成本,这样一层层盘剥下来,婚庆公司所剩的利润也不多了,一般连10%都达不到。”上述业内人士这样对记者说。
前两年,有两三家风投公司找过董斌,但都不了了之。“业务难量化,没办法形成产品流水线,是整个婚庆行业目前不得不面临的现实。到目前为止,也还没有解决办法。”董斌说。
拼价格、斗道具、挖墙脚,发展初期的婚庆行业目前尚属无序竞争状态,市场使然。可以想象的是,经历过几轮“野蛮式生长”和优胜劣汰之后,婚庆产业必然进入一个质的提升阶段。而在当下,两种长远方向开始隐现发展好时机。
一是有稳固市场基础的婚庆品牌升级,沿着自己的产业经验深挖,将自己的产品向高端发展,打造扎根本土文化的全产业链竞争优势。
整个婚庆产业有明显的南北文化差异,呈现“诸侯割据”的区域分布特点,正因此,行业内很少出现跨地区经营的大型连锁企业,产业链上不同环节的企业之间就更谈不上自发的资源整合了。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是由于真正全国性的结婚产业品牌还没有诞生,也能为一批占据市场份额和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先企业提供整合行业资源和提升市场集中度的良机。
如果将婚庆产业链条中的各个子行业全部拉到一张桌子上,谋求一盘棋发展,或能为打造婚庆产业的“航空母舰”另辟蹊径。在这条道路的演进中,或将存在“强强联合”的趋势。
二是婚庆蛋糕大,但从小切口下叉,找准定位,走迎合年轻人群的个性化服务,这一点尤其适合行业新进投资者。
比如婚礼跟拍,高质量的婚礼跟拍能细致传达出结婚当天新人的情绪,近年来受到许多年轻人的追捧,或是日后的一大发展趋势。
比如专职婚礼管家,目前所谓的婚礼管家都是由婚庆公司提供,结婚成本的核算让新人无法信赖。如果能请一批婚庆行业资深人士担当这个职务,收费在千元左右,负责新人婚礼全程,帮新人留意合同细节,折算成本,帮新人砍价,和父母沟通等等,“掌舵”婚礼,前景会不会不错?据悉,去年国内一家知名公关公司的负责人对此概念项目充满兴趣,计划投入上百万元打造专职婚礼管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