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部战区陆军某舟桥旅以最有特色的方式,在武汉东湖之滨为40对新人举行集体婚礼。婚礼上,马达轰鸣的两座门桥变身“鹊桥”,搭载着新人们相会。楚天都市报记者王永胜摄
经历了疫情阻击战和抗洪抢险,他们在自己朝夕相伴的装备上,迎来了自己的新娘。昨日,中部战区陆军某舟桥旅为40对新人举行集体婚礼。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因为今年的疫情阻击战和防汛抢险等任务而推迟婚期。
昨日上午9时许,楚天都市报记者在东湖边看到,两座门桥隔水相望。这是中部战区陆军某舟桥旅官兵每天作训都会操作的装备,多个门桥拼接到一起,就可以搭起跨越江河的浮桥。而这次,披红挂彩的门桥承担着一个全新而浪漫的任务。
上午9时30分许,40名身穿军装的新郎,踏上红地毯,穿过气球和钢架搭建的拱门,走上门桥。而在对岸,40名身披白纱的新娘,也走上了门桥。
随着马达的轰鸣,舟桥旅官兵操作两座门桥,离开岸边,互相靠近。两座门桥在湖中间完成对接,连成了一座近60米长的水上平台。40名新郎从桥上走过,牵起各自新娘的手。在岸上亲友的欢呼声中,门桥缓缓靠岸,40对新人携手走过红地毯,登上婚礼仪式的主舞台。
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作为曾在“东方之星”客轮搜救、2016年抗洪抢险等重大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功勋装备,门桥这一次变身为“鹊桥”,以最有舟桥部队特色的方式,迎接新人。
新人队伍中,身材高大的董波吸引了不少目光。算上这次婚礼,今年以来,他和妻子石亚萍只见过三次面。
董波和石亚萍都是河南周口人。去年底,两人在汉举办婚礼。今年元旦,他们见了一次面,商量着打算春节期间请假,回老家再举办一次传统习俗婚礼。
但是,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他们的计划。董波参加了驻鄂部队运力支援队,石亚萍所在的中南医院则成为抢救新冠肺炎患者的主阵地。作为内分泌科,石亚萍一开始是备勤人员。她几次向医院领导主动请战:“我的爱人是军人,他已经上前线了,请允许我也到一线去!”后来,她先后到隔离病房和门诊部支援,担任入院患者的核酸检测和排查工作。
不能到医院探望妻子,董波把他的关心,用微信向石亚萍表达。“他每天都叮嘱我量体温,哪怕我没有发热,他也一直强调。”石亚萍说。那段时间,她觉得她和丈夫的关系更像战友。
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后,部队开始驻训,医院恢复正常门诊,这对夫妻依然只能用微信“见面”。进入7月,董波申请到假期。回家时,他担心路上接到紧急任务,所以没有告诉石亚萍。到家后,刚下夜班的石亚萍看到丈夫,激动地和他紧紧拥抱在一起。
两人同年出生、同年入伍。春节前,他们回到夏钰瞻的老家麻城,计划正月十六举办婚礼。不久,全省关闭离鄂离汉通道。在空降兵医院工作的夏钰瞻,接到赶回武汉的命令;作为连长的赵志成,提出归队申请,但因疫情防控需要没有被批准。2月17日,赵志成开车把夏钰瞻送回武汉,遵照防控要求立即返回麻城隔离,直到4月中旬才返回部队。此后,因为部队驻训,他和妻子只见过一面,匆匆吃了一顿饭。他们再次见到对方,也是这次婚礼。
夏钰瞻对婚礼上的门桥印象很深。她说,她以前只知道丈夫的工作是“遇水搭桥”,但没有什么概念。这是她第一次上门桥,感觉很有气势。她对丈夫的工作也有了切身体会,说:“很了不起。”
今年底就要退役的班长祁威,一直希望给妻子董思琴一个特别的婚礼。而这次“钢铁鹊桥”的构思,也深深打动了她:“看到两座门桥慢慢靠近,最后接在一起的时刻,确实是一生难忘的场景,太浪漫了。”
和赵志成一样,祁威也在今年过年期间被封闭在了军营之外。不过他离妻子工作的地方更近。去年12月31日,他们刚在老家办过了婚礼,还在休婚假,就遇上了新冠肺炎疫情。在团风县马曹庙镇卫生院工作的董思琴,被要求坚守防疫一线,不能回家。尽管卫生院离家里只有5公里,但祁威一次都没能去探望妻子。在遵守封闭隔离纪律的前提下,祁威主动报名,在村里当志愿者,在卡口值班,劝阻那些想出去串门的老人,“我多宣传一些防疫知识,让大家都配合防疫工作,也是对妻子工作的支持。”
返回部队后,祁威在今年防汛期间随部队奔赴武穴,封堵荆竹河溃口,与妻子依然聚少离多。他说,在12年军旅生涯即将结束的时候,用自己熟悉的装备迎娶自己的爱人,这是对这段岁月最好的纪念方式,也是对妻子最好的爱的表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海报|习主席在联合国大会纪念北京世界妇女大会25周年高级别会议上发出倡议:2025年再次召开全球妇女峰会
发表评论